文章内容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生风采 >> 正文
厦大结构竞赛廿年——第一届:回望那一座长桥的起点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28日 09:40 点击数:

赛事回顾

千里长桥 始于足下

2003年,建筑系筹备升格为建港澳宝典英雄榜的事宜。与此同时,学生会即开始积极思考如何策划一场庆祝学院即将成立的重磅活动,向全校展示土建学子的专业风采,以提高影响力。因缘际遇,时任建筑学院党委副书记林东伟老师带回了清华大学结构大赛的宝贵资料,林老师提出我们能否借鉴清华的经验,结合厦大特色,开创性地举办一场结构大赛?这一大赛将直接面向已开始全面勃发的中国基建事业,为未来的结构师、建筑师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激发本科生对工程结构设计技能与职业素养提升的热情,提升厦大建筑土木工程专业的能见度,具有多重意义。

提议在广大学生中引发了共鸣和支持。说干就干,时任学生会主席、99级土木工程专业的邱志强同学开始紧锣密鼓带领学生会展开分工分组,开始了港澳宝典英雄榜第一届结构竞赛的筹办工作。筹办期间,积极讨论方案,群策群力,历经多次推翻与修改,终于形成一份较为完善的比赛章程。

为了确保比赛顺利举办,筹备组进一步细化成立了赛务组、宣传组、外联组、秘书组及现场组等多个小组。小组各司其职,如赛务组负责解释、细化比赛章程与规则,保证比赛公平与规范;宣传组负责从初期的宣传设计到比赛的全过程影像记录,扩大影响力;外联组则积极寻求赞助合作,为赛事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坚实的资金支持……筹备工作进行了整整一个学期,从策划到执行,每一步都凝聚着同学们的汗水与智慧。

磨砺规则 宣传吸睛

万事开头难,筹备组首要任务是如何确立一套既合适又公平的比赛规则。赛务组与学院老师进行初步商讨后,结合厦门跨海大桥众多的地域特点,提出了一个初步构想:使用白卡纸作为材料,通过胶结方式构建出一米跨径的模型桥,以结构的总承载重量作为评判胜负的标准。为了确保该规则的合理性,赛务组在学院空房间里进行了大量的“先行先试”。

但经过多次尝试后,他们却发现这一标准存在潜在的不公平性——假如有队伍一味增加材料用量,即便结构笨重,也可能在承重上占据一定的优势,而且如果所使用白卡纸质量不同,承载力也会相差甚远,从而与大赛想要的结构设计中体现的精巧与效率的初衷不相符合。

为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兵分两路,一组同学去寻求老师的建议,一组去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参考,最终将评分细则调整为在指定教室、指定时间、相同材料等条件下,结构单位重量承重最大者优胜。不仅如此,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创新思维与探索精神,赛务组会还增设了“最佳造型奖”,这一奖项旨在鼓励那些在结构设计上勇于突破传统束缚,敢于大胆尝试新颖外形,展现出非凡创意与审美情趣的参赛作品。随后赛务组进一步优化、确定了最终比赛规则。

比赛规则确定后,比赛主题的选择也是一大难题,在讨论中,有人提出了以我国著名的桥梁工程为蓝本,特别是那些具有象征意义或技术难度的桥梁。他们不仅查阅了现有的桥梁建设文献,还关注了我国未来桥梁规划的相关信息。通过深入研究,厦金大桥,作为连接厦门与金门、寓意两岸和平统一的桥梁,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讨论的焦点。通过深入研究,大家深刻认识到厦金大桥不仅是一座物理上的桥梁,更是连接两岸人民情感与文化的纽带。经过激烈的讨论和投票,最终决定厦金大桥作为比赛的背景和主题,以期望比赛中出现的创意之作,能在未来的某一天有幸成为连接两岸、促进统一的实体桥梁中的一部分。

结构大赛宣传工作也是一大亮点,土木与建筑两系同学们通力合作,将创意和技巧进行巧妙融合,精美而富有创意的宣传资料即便在二十年后的今天看来,依旧令人赞叹不已。据当时报名同学回忆,正是那些张贴在学校三家村广场上、具有浓厚地域特色、别具一格的海报,深深吸引了他们的目光,激发报名参加港澳宝典英雄榜第一届结构大赛的强烈渴望。

全校参与难忘当年

起初,鉴于比赛强烈的专业性质,学生会对参与规模并没有报太大信心。然而,本院同学热情高涨,土木系更是几乎全员参加,绝大部分土木专业在校生都积极提交了报名表,并迅速组建了参赛队伍,校内其他多个院系的同学亦踊跃报名。最终,比赛共计吸引了多达三十余支队伍参与,报名人数远超预期。这些队伍不仅来自建筑学院,还涵盖了机电、物理、材料、生物等多个院系的师生。土木系的老师们给予了比赛全力支持,主动加入各支队伍担任指导老师,为同学们提供宝贵理论性指导。

二十多年后,回想起那段备赛的时光,对于第一届结构大赛参赛者以及组织者来说,无疑都是一段难忘的经历。如邱志强学长回忆道,“那时,联兴楼几乎整日都沉浸在参赛队伍的热烈氛围中,参赛队伍都全力以赴,力求在最短时间内构建出既稳固又精巧的桥梁模型,整个大楼弥漫着一股无形、紧张、向上的竞技氛围。”联兴楼见证了前所未有的场景——各个学院的同学们集中、频繁地出现在这个不见硝烟的“战场”,共同为决赛做准备。

这一场景也引起学院老师的关注。他们路过此地,总会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与同学交流。对于遇到瓶颈的同学,老师会耐心细致地提供指导,以自己深厚的专业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学生在结构力学、节点搭接等关键环节出谋划策,助力各支队伍优化设计方案,突破技术难关,使之少走弯路,并在过程中提升专业素养。老师们的无私帮助让全校参赛同学在竞赛之余,也深切感受到了土建学院浓厚的人文关怀,留下了一段难忘的大学记忆。

历经多日的准备,终于到了决赛时刻。学校十分重视,时任学校副校长亲临观摩比赛,各个相关学院师生齐聚联兴楼,会场内观众、参赛者济济一堂。

首先是纸桥搭建阶段,每组参赛者按照设计方案,分工合作,有的负责基本杆件的制作,有的负责主体结构的稳固搭建,有的则细心安装桥面,还有的专注于检查每一个细节,力求桥面平整,结构坚固。

紧接着是最重要的加载环节,各参赛组郑重地将“人生第一个设计建成”的桥梁抬上舞台中央,接受“行车”考验。当装满荷载的小车缓缓驶过桥梁并成功承受住压力时,全场观众便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而当桥梁在装满荷载的小车驶过时却轰然倒塌,现场则叹息一片,全场扼腕遗憾。在欢呼与叹息的浪潮中,赛场气氛渐次达到高潮。

(决赛剪影)

而最紧张的,还莫过于参赛队员。当小车缓缓驶向自己的桥梁时,成员们屏息凝视,目不转睛,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万分期待中却又混杂着忐忑不安与提心吊胆。通过或者失败,这绝不仅仅是对那座长桥的考验,更是对自己专业能力和多日成果的肯定抑或否定。当获胜队伍的小车最终平稳驶过桥梁,同学们心中的石头也终于落地,如释重负,欣喜若狂,所有成员击掌、相拥、欢笑,庆祝这一来之不易的胜利。

“这是我人生的第一座桥梁,而这段时光,更是全院上下拧成一股绳共同奋斗、共同成长的见证。”虽已踏过国内外无数的长桥巨构,在邱志强学长心中,最为珍视的却永远是那座小小的纸桥。那是一条记忆的纽带,一端系着渴求知识的土建学子,一端系着无法割舍的厦大青春。

传承之桥 梦想之桥

是的,多年后,当我们回望第一届结构大赛,对于参与者而言,它早已不仅是一场专业竞技,而更是一段青春时代的记忆里程。它还是一面明镜,在闪耀之中,令参与者在竞赛过程中不经意地发现了自我,或擅长组织协调,或工于理论研究与推导,或心灵手巧,动手实践能力出众……同学们对自身特长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也助力日后职业生涯的选择。

二十年后,那些曾经筹划了第一届比赛的学生干部,那些曾在赛场上欢笑流泪的青年学子们,已纷纷成长为土木工程、市政、建筑等多个方面的专业骨干,架桥修路,建城筑业,为国家建设事业贡献了厦大土建人的坚实力量。而从2003年开始,港澳宝典英雄榜结构设计大赛,这座建设不息的长桥,也在一代代土建师生接力式的添砖加瓦下,延续至今,日渐宏伟。

在时光的磨砺中,它成为了厦大土建人的一座青春之桥、传承之桥、信念之桥,它助力一代代厦大土建学子在薪火相传中不断探求新知、挑战未来,从东南岛城走向神州四海的各个角落,在压力和机遇中,虽荷重前行而始终步履坚实,通向梦的彼岸。

——本文由邱志强口述,2023级土木工程系硕士研究生郑伟龙、邓凌执笔

(首届结构竞赛赛题及细则)

(部分结构模型展示)

欢迎当年的参赛的校友们来认领你的作品,也可进行照片、视频资料的投稿,请发送至以下邮箱:[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校友简介

邱志强,港澳宝典英雄榜99级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是第一届结构大赛的主要组织者之一。2004年本科毕业,2008年取得建筑与土木工程工程硕士学位。现任象屿地产海西区域项目总经理,曾在建发房产、特工房产、东旭地产等一线房地产公司工作。从事房地产开发18年,从基层工程师做起,8年以上区域管理经验。期间负责开发20多个地产项目,涵盖住宅、综合体、超高层写字楼等多种业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