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篇之二
——厦门总工会旧址:红潮涌动的记忆
厦门总工会旧址
在晨光与暮色交替的片刻,
红砖静立,
诉说着未熄的火焰,
岁月的风吹不散它的厚重,
历史的雨冲不淡它的热烈。
这里,
曾有微弱的烛光点亮黑夜,
曾有坚定的誓言回荡屋檐,
工人们的足迹叩响未来的大门,
在斗争与希望中,
燃起不灭的星火。

红色建筑的初印象
厦门市大同路土堆巷 68 号,隐藏着一座沉静的小楼。它的红砖墙体在巷弄中显得不起眼,与周围低矮的民居融为一体,仿佛一幅烟火气息浓郁的画卷。错综复杂的巷道里,行人络绎不绝,商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日常生活的气息。然而,就是在这样一片平凡中,这栋楼承载了一场改变历史进程的红色革命,一场波澜壮阔的工人运动,从这里悄然启航。

厦门总工会旧址是福建省保存下来的、反映大革命时期福建工人运动的唯一建筑,也是全国仅存的 4 个总工会旧址之一,是厦门红色工人运动历史建筑代表。


翻拍自厦门总工会旧址展览馆
这栋建于 1920 年代的两层红砖楼兼具西式建筑的优雅与闽南传统建筑的坚韧。红砖墙体线条简练,毫无多余装饰,低调中透露着力量感,诉说着革命者的隐忍与决绝。正立面采用西洋连续拱券的设计,形成一种对称而优雅的韵律感,使建筑在简朴中不失精致。窗户尤为独特,采用木质窗框结合西式拱券形式,与整体建筑风格和谐统一。磨砂玻璃的运用既增强了建筑的隐秘性,保护了室内活动不被外界窥探,又在阳光下反射着周围巷弄的景色,赋予建筑一种灵动之美。

顶楼的露台配有西式栏杆,展现出细腻的设计感,与立面拱券相得益彰。而侧立面则更为简朴,采用实用的混凝土结构,突出了建筑的功能性。这种正侧立面设计的差异,既满足了建筑本身的使用需求,又在视觉上呈现出一种质朴与精致并存的和谐。

红砖的厚重、拱券的优雅、磨砂玻璃的隐秘,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座沉静的革命灯塔。在这座低调的小楼中,革命的激情与信念曾悄然燃烧。如今,它不仅是一栋历史建筑,更是一部无声的记忆书,记载着那段关于希望与抗争的不朽篇章,激励着后人从历史中汲取力量。
红潮涌动的历史记忆
1927 年 1 月 24 日,一个寒冷的夜晚,在厦门市大同路土堆巷 68 号,厦门总工会的成立大会在烛光中紧张而庄重地召开。彼时,厦门电力不足,工会成员不得不依靠手中的蜡烛照明。工人们在这幽暗的环境中齐聚,200 多名来自厦门各基层工会的代表以及学生、农民、商民团体的代表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

翻拍自厦门总工会旧址展览馆
大会由时任中共厦门市委宣传部长吴世华主持,市总工会委员长罗扬才和副委员长杨世宁在会上讲话,强调了组织工会的重要性。烛光成为了工人们团结与奋斗的象征。昏暗的环境并没有削弱他们的信念,反而在微光中愈加坚定。他们的誓言在空气中回响,如同高昂的号角,宣告着工人们的觉醒与抗争。大会通过了总工会章程,选举产生了 30 多名工会委员,标志着厦门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式成为一股强大的革命力量。

罗扬才 杨世宁
随后的岁月中,厦门总工会逐渐成为工人运动的核心。在这里,工人们的声音汇成了波涛,激荡着整个城市。罗扬才、杨世宁等于1926年11月至1927年3月,发动全市工人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二五”加薪运动(即增加工人原工资的25%),形成波及全岛的“罢山罢海”运动和反帝斗争风暴。在风雨飘摇的岁月中,工会的力量如同一座灯塔,为无数工人指引方向,点燃希望。

码头工会发布加薪罢工令
厦门10 个码头全部停止工作
经谈判加薪40% 后复工
然而,1927 年, 国民党右派的反革命行为如同乌云笼罩在厦门的天空。在 4 月 9 日的清晨,国民党军警突然包围了总工会,打压了工人们刚刚燃起的希望。工会领导人罗扬才、 杨世宁等被捕,工人运动一度被迫转入地下。
尽管如此,这座建筑中的红色火种却从未熄灭。工人们没有退缩,反而在更加艰难的环境中继续斗争。工人运动虽然遭受重创,但这段历史从未被遗忘,而是化作后人心中永不磨灭的光辉篇章,成为砥砺后来者奋勇前行的磅礴力量。
走进这座旧址,我们仍能感受到那段历史的脉动。每一面墙壁、每一块砖瓦都仿佛在低语,诉说着工人们的奋斗与牺牲。
现代对话:
红色精神的传承
如今,厦门总工会旧址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尽管岁月的风雨侵蚀了红砖的色泽,这座建筑却在精心的修缮中得以延续它的历史使命。1999年,建筑进行首次大规模修复,楼面改为混凝土结构,以提高整体耐久性。2018年,闭馆修缮进一步还原历史风貌,新增加的10处闽南风格檐角与20多扇窗户,将建筑的细节处理得更加贴近原始样貌。
随着AR、VR等现代技术手段的引入,这座旧建筑也焕发出新的活力,观众可以在虚拟场景中亲身体验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这里,
工人们的誓言在烛光中点亮;
在这里,
建筑的空间与历史形成了无声的对话。
这座历经风雨的红砖建筑,
不仅见证了厦门工人阶级的觉醒与奋斗,
更传递出不屈的红色精神。
如同那烛光下的誓言,
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光芒,
照亮未来的每一个脚步。
图、文、排版/曾雅清
参考来源/厦门总工会展览馆、
厦门党史方志、厦门档案
审核/陈韬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