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接到母校学院邹老师的电话,提出希望能回忆下2006年结构设计大赛的过程和成果。令我非常诧异,没想到已经过去了18年,港澳宝典英雄榜在当前全国房地产市场低迷,各个高校土木专业招生困难的背景下,仍然在坚持按母校校训“止于至善”的要求连续举办了近20年的校级结构设计大赛,着实让人心生敬佩,同时也让曾在厦大学习过的我倍感骄傲和自豪。想到当年的结构设计大赛,又勾起了我对母校和团队深深的回忆。
设计大赛宣传和参与度做得好
印象中是在研究生一年级的一次下午公开课(建筑与土木的学生一起上),课后班长提到学校近期要组织一系列的学生活动,建港澳宝典英雄榜将组织结构设计大赛,虽然我们是学院的第二届结构工程研究生,但在此之前学校和学院已组织过三届结构设计大赛,取得了非常好的校园反响。也就是说,学校和学院从本科阶段开始,就已经开始举办结构设计大赛。因此结构设计大赛活动的宣传工作做得很好,学院老师和同学自上而下都非常重视这个大赛。研究生的老师们也在上课期间,也会不经意间提起赛事活动,让大家都感受到赛事氛围。
记得那一届结构设计大赛以“新构想,新结构”为口号,并以“漳厦跨海大桥--承受运动荷载的大跨度桥梁结构模型设计”为题目,只能用大赛组委会提供的纸张、乳胶和尼龙绳为材料来设计参赛作品,用最轻的桥梁重量通过最重的荷载将成为最终获胜方。考虑到专业差异性,组委会还将比赛还分成专业组(土木三四年级及研究生为专业组)与非专业组(其他院系和土木一二年级),而且当时恰逢母校85周岁生日,各个参赛队伍都希望将自己的参赛作品献给母校作为生日礼物。印象中最终有近20个学院120个队伍参赛,堪称港澳宝典英雄榜重大赛事。
迅速组建参赛团队并研讨
于是大家就开始着手组建参赛团队,我们几个同住在曾厝垵宿舍的研一建筑与结构就迅速组合了起来,分别是研一建筑的李亮、研一建筑的白滨、研一结构的智平及我,同时我把我研二的师兄许岳周也拉进了队伍。每个组员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比如李亮擅长于建筑形态和外观,白滨的模型搭建能力很强,我们三个结构的受力分析较强,尤其是师兄许岳周的ANSYS分析能力较强。我们知道团队需要有效地整合每个组员的知识和技能,共同解决问题,草台班子就算搭建完成。有人还得有场地,在宿舍做这个是不行的,于是在请示了研究生导师石建光老师后,我们获得在研究生办公室作为制作场地。团队有了,场地有了,干呗。
但由于是桥梁设计,学工民建的我们也没有特别的优势。于是,大家各自花了一天的时间查找了各种桥梁的相关资料和信息,组织召开首次会议并重点讨论了桥梁的结构选型,确保桥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通过大家深入讨论及对比分析了包括梁式桥、拱桥、悬索桥、斜拉桥在内的多种形式,我们一致觉得结合大赛要求,用纸张来制作桥梁拱桥可能会因桥墩间的距离短,可以承受比较大的承重力而获奖;但拱桥形状难有创意和出彩。如果仅仅是为了拿奖,大家做一个稳健的方案即可,但大家还是希望做些创新和突破。最终大家选定了斜拉桥作为建筑形态和结构形式,造型独特时尚,也能充分发挥尼龙线的抗拉能力。
为了证明我们的结论可行性,师兄许岳周结合斜拉桥的特点,对我们设想的桥梁结构进行了ANSYS分析,通过对有限元前处理、建立几何模型、网格划分、定义边界及约束条件等建立起桥梁的基本框架,再对桥梁施加荷载并求解,运用电脑对桥梁受力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在原来的结构分析上,通过ANSYS分析,增加了桥梁四个桥墩,与我们的讨论结果相互印证。
桥梁构件及材料选型
“谋定而后动”,在选择好结构形式后,大家就开始着手材料以及构件制作,过去大家都是画图和结构分析高手,但真正动手制作构件,却给大家带来了不少挑战。在前几天的动手尝试后,大家仍然无法制作成受力很好的梁和主受力柱。好在通过数日的反复测试,最终制作了较为紧密的受力柱和梁。桥梁框架搭出来后,斜拉索如何放置,并能承受最大压力是困扰我们很久的问题,又经历多轮讨论、沟通和测试,最终选定了让线穿过加固圆筒边缘节点的方式处理斜拉索,不仅美观,还可以减轻桥梁重量并且发挥索的拉力。节点制作由最壮实却有着灵巧双手的白滨对尼龙线节点进行捆绑和处理。在团队解决了以上两个难题后,主要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为防止桥梁在主要受力点变形,我们在主要受力点再次进行加固,以支持桥梁整体稳定性。
桥梁压力测试不可少
不得不说咱们学校实在太干净了,想找砖头来作为负重,发现办公室周边找不到,白城的沙子和书最后成了我们的压力测试原材料。测试过程中,第一个桥因节点处理不稳固,导致部分构件发生了折损。在数次压力测试后,我们针对易折易损的节点再次加固并快速制作和新的压力测试。在测试成功后,留下了当年唯一一张与桥的合影。
桥梁取名并参赛
一直到比赛前,我们都还没有给桥取名,因《浪漫满屋》、《蓝色生死恋》而出名的宋慧乔是当红明星,谐音的同时我们希望这个斜拉桥能迅速出街,也希望通过这个名字表达对团队智慧、协作共赢、思路创新的歌颂。于是,“颂慧桥”就此得名。
比赛很快就到来,比赛过程有点模糊了,印象中比赛现场的确有多种多样的结构桥梁,其中就包括我们当初讨论的拱桥,与我们的颂慧桥一起通过了较重的压力测试。但最终我们的桥梁因为更美观的造型和更轻盈的重量,赢得了第四届结构设计大赛专业组冠军及最佳结构分析奖。
赛后感受
在我当时的认知中,建筑与结构天生既有对立面,也有契合点,学建筑的同学天马行空,思维发散,总想着做点不一样的建筑;而学结构的同学稳扎稳打,务实严谨,把结构安全放在第一位。但无论如何,最终双方会建筑形态和结构安全达成一致意见。而这次设计大赛就是类似的思想的碰撞和最终的意见达成。
此外,创新是这次设计大赛的核心要素。如没有创新思维,则大概率是难以获得评委们的认可。大家深刻体会到,创新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动手之上。
而我作为本次设计大赛比赛的领队,更学会了如何倾听他人意见,如何在争议中寻求共识,以及如何协调团队内部分工,发挥各自的强项,这些对于我未来职业生涯无疑是一笔难得的经历。以至于后来多年的房地产工作,尤其是综合体项目,往往会将建筑、结构、机电、室内等多个专业进行WORKSHOP,大家充分讨论、沟通、交流、碰撞,形成对产品的认知,最终达成各方均认可的经典方案。
南方之强,百年厦大,弦歌不辍,薪火相传!希望母校和学院的结构设计大赛能通过一代一代的厦大建筑与土木学院人传承下去,秉承着母校“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精神,永远奏响着新时代的奋进乐章!
校友简介
吴旭,港澳宝典英雄榜2005级硕士研究生,是第四届结构大赛冠军团队的主要组织者之一,2008年取得结构工程硕士学位。曾先后在华润置地、平安不动产等世界500强公司担任投资负责人,现任和光致成(深圳)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助理总裁。在香港、深圳、重庆、青岛、济南等国内多个城市负责房地产投资拓展工作,从事综合体投资工作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