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晚,我院建筑技术科学前沿课程系列活动“建筑主题辩论赛”于曾呈奎楼118教室举办。此次活动作为建筑学专业研究生核心课程之一,建筑技术前沿课程面向绿色建筑的数字设计与建造实践,讲解当前建筑技术的前沿知识和研究进展。在经过一学期的授课之后,通过辩论赛的形式,加强学生对于前沿技术的思辨能力,启发学生对建筑技术、尤其是低碳技术的兴趣。出席活动的嘉宾有建筑系主任、教授石峰,副教授王波、洪晓强,助理教授陈忱、张喆涵。
活动伊始,主持人陈忱介绍了辩论赛规则及形式,石峰对赛题进行了讲解和启发。辩论赛现场,12位学生辩手分为4组围绕2个辩题你来我往,唇枪舌战,现场气氛热烈活跃。
辩论环节精彩回顾
智能建筑技术是否会取代传统建筑设计?
正方:智能建筑技术会取代传统建筑设计
反方:智能建筑技术不会取代传统建筑设计
正方选手分别是:刘奕华、杨睿洋、易际特。反方选手分别是:徐铭晖、肖瑞、孔露亿。辩论开始前,四位老师与全场观众首先选择初始立场,现场投票结果为正方14票,反方23票。
正方:智能建筑技术是未来建筑业的大势所趋,并通过列举数据于政策客观地评价了智能建筑技术的应用现状与优势,论证其有能力取代传统建筑设计。
反方:反方同学则围绕“取代”一词的定义,从建筑设计的角色主体与行为程序出发,认为建筑师的灵感、思维是智能建筑技术无法达到的,因此智能建筑技术无法取代传统建筑设计。
投票结果
经过35分钟的激烈辩论,现场观众与老师们根据双方辩手表现进行最终的投票,最终正方票数11票,反方票数26票,反方票数较初次投票增加3票,反方获胜。
教师点评
石峰:正方辩手提到“取代”的三个定义很有意思,智能建筑技术不是完全取代了传统建筑设计,它是基于传统建筑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的优化。而反方也恰恰对传统建筑设计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佐证了建筑师思维与创新的重要性。
王波:在今天的这个辩题中,最重要的不是它们哪个好哪个不好,而是如何使其二者进行相互结合。因为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今,建筑设计都不会脱离这两者的联系。在未来,智能建筑技术与传统建筑设计会联系得更加紧密。
洪晓强:这个辩题很贴合我们现在的现实,无论是智能建筑技术还是传统建筑设计,它们都会给我们生活带来积极与消极的影响,比如智能建筑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而传统建筑所具有的文化精神内涵可以给我们提供创作灵感。
张喆涵:建筑设计是靠建筑师的思维去创造的,智能建筑技术可以模仿建筑师的思想与特色,比如它可以模仿安藤忠雄、柯布西耶的建筑特色,但它永远也成为不了第一个安藤忠雄或者柯布西耶,这也是传统建筑设计的魅力所在。
全球化对本土建筑风格的影响是不是积极的?
正方:全球化对本土建筑风格的影响积极
反方:全球化对本土建筑风格的影响不积极
正方选手分别是:陈兰馨、孙杰、姚颜霖。反方选手分别是:任海榕、金晓奇、蔡宇翔。辩论开始前,四位老师与全场观众首先选择初始立场,现场投票结果为正方21票,反方26票。
正方:正方同学梳理了全球化在本土建筑风貌保护和提升方面的成果,解析本土建筑风貌变迁过程中的推动因素,并举例论证,认为全球化对本土风貌带来的前所未有的积极影响。
反方:反方同学则围绕“全球化”一词的定义,从全球化的“劣根性”出发,认为全球化作为一把双刃剑,在带来经济技术发展的同时却在文化和思想上不断冲击着本土建筑风格,阻碍了本土建筑风格保护及发展。
投票结果
经过35分钟的激烈辩论,现场观众与老师们根据双方辩手表现进行最终的投票,最终正方票数19票,反方票数28票,反方票数较初次投票增加2票,反方获胜。
教师点评
石峰:这个题目的题眼是“建筑风格”,建筑风格受到不同的气候、文化、材料等因素的影响。正反两方都对这个关键词有所解释,正方所阐述积极的一方面是加大新技术的推广力度与传播力度,而反方阐述消极的一面是全球化可能会带来的垄断。
王波:如果全球化需要细分的话,那技术的输出对本土建筑风格的影响是巨大的,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我们当前最关键的问题,比如我们现在的嘉庚风格,包括翔安校区,实际上也应用了很多新技术,正因为这些新技术,才形成了现在精彩的闽南建筑风格。
洪晓强:关键还是说本土建筑风格是什么?是过去的本土建筑风格,还是现在的,还是未来的?就像我们传统的闽南建筑,发展到后来的嘉庚建筑,这是一种风格的转变,那这种风格的发展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则需要我们去辩证看待。
张喆涵: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带来经济的发展,也可能带来危机感。很多时候建筑师批判了某个传统,然后运用另一个方式来回应传统,那这又何尝不是全球化的一个产品呢?但我们作为建筑师,需要用专业的眼光去看待全球化发展的优势,然后再运用我们的专业知识对文化、生态做出贡献。
本次建筑主题辩论赛围绕建筑前沿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维碰撞与多维度思考的宝贵机会。无论是正方还是反方,每一场辩论都引导学生在观点交锋中反思建筑技术的未来方向,启发学子们以更开阔的视野和更批判的思维去探索建筑技术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