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学院新闻 >> 正文
厦大结构竞赛廿年|校友回忆录(三):竞赛记忆,筑梦未来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09日 09:40 点击数:

竞赛记忆,筑梦未来

——厦大土木工程2002级 黄涛

收到了老师和同学们发来了厦大结构竞赛二十周年的宣传文和以往的照片,早已被锁在箱子里面的记忆又被重新解锁开启。作为一个年过不惑并仍然奋战在结构设计战线上的土木老兵,在思绪中慢慢捋着结构设计大赛对于我将近20年职业生涯的意义,悄然发现这正是一切开始的地方。

我回忆中的有青涩

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其实啥都不清楚”。从第一届结构设计赛就开始参加了,99级、00级和01级的主战场,当时大学一年级的我们02级也可以杀进去。题目是用卡纸和乳胶做桥(那个时候结构设计赛刚在国内兴起,做桥也是主流)。

我们几个同学在卡纸里面涂满乳胶后卷成了纸卷,几个纸卷再并排绑成了一个竹排形式的平板桥。这样做很重?那时候可能也没看懂细则,不知道还有承重和桥自身重量比值的要求,就算知道了,好像也只会这样简单粗暴。小车加载时候,桥已经从一字型变成了U字型,不过好歹够结实,车还是爬了一个大坡过去了。我们已经在击掌欢呼了,下面的评委老师举手示意加载失败。

“凭什么啊”

“你们的桥挠度过大”

“挠度过大?挠度?挠度是什么玩意?”

我们对着下面还不认识的老师一顿不满(现在想来可能是李少泉老师),忿忿不平,这就是第一届结构设计赛的参赛回忆。

我回忆中的有担当

第二届结构设计赛就由我们当时大学二年级的02级来组织。一群乐于张罗,不怕麻烦的小伙伴们,我们像模像样的分成了赛务组、技术组、现场组、宣传组、外联组等,各司其职,互相配合。比赛的题目和细则为了安全起见,也延续了第一届的题目,但是总结了上次的经验教训,改进了加载设备和加载办法。

大家在三家村和漳州校区贴海报,摆摊宣传,向全校宣传了我们的比赛,将原来只是属于土木的结构竞赛,拓展到了全校。报名的同学们络绎不绝,马上让我们感觉到了压力,原来准备的材料不够用了,又是一轮轮的找学院要经费购买卡纸和白乳胶,也得到了学院老师的大力支持。

而各个兄弟学院的参与也给比赛增加了不少活力,桥梁名称精彩纷呈,有的来源于诗经,有的来源于游戏,有的来源于家乡。从最后获奖的名单来看,也是包括了各个学院的同学。

在这次又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比赛中,我和几个小伙伴也组队参加了,包括我们土木系和建筑系的同学,冥冥之中注入了桥梁美学。

(我们第二届比赛的作品——链接桥)

我回忆中还有创新和专业

有了第二届的成功经验,我们敢于创新了,将卡纸换成了硬纸板,不再是简单的纸卷桁架桥,增加了比赛的多变性。经过去年的火热,参数的人数也再创新高,全校报名人数达到了200多组,1000多人,要知道那时候我们建筑+土木整个02级也才60多人。不过即使有这么多人,我们学院也把这个比赛搞得井井有条,小伙伴们组织能力的提升有目共睹。

已经是大三的我们,会利用学过的知识和工具对桥梁各个部分进行受力分析和验算。现在回看当初的ppt,已经包含了结构选型、荷载和受力分析、截面计算、误差分析、模型节点处理几个方面,俨然是一份完整的结构设计计算书了。经过专业的加持,顺利在比赛中得奖了,大家拿着奖金大快朵颐的同时也感叹着专业知识的重要性。

不过这次比赛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外院同学的作品(貌似是化学学院),他拿来了一个平板桥(如同我们大一时候上交的作品一样)。打眼望去,这不就又要闹出外行不懂挠度的问题了吗?一上手感觉不对,这个桥很重而且梆梆硬。那位外院的同学介绍了,他是把纸板打成了纸渣,和乳胶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材料,这个桥可以承受50公斤的重量。我们当场架在桌子上试了一下,上面坐个人都没有挠度问题。可惜由于这次的比赛加载重量上限也不到20公斤,这个桥因为太重了被淘汰了,但是这种改变材料形态而形成的新材料特性,还是给了我们足够的创新震撼。

(我们第三届比赛的作品——赤子桥)

不忘初心

所有对于厦大的爱和厦大结构竞赛的回忆也需要一个汇聚,也正是职业中一路走来,从青涩到了专业,形成的担当,形成的结构美学理解,永不止步的对于创新的追求。

感谢学院给了我们小伙伴这个机会,让我们组织和参与了几次结构设计大赛,祝愿厦大建筑和土木工程学院越来越好。愿大家千帆过尽,仍具初心。

校友简介

黄涛,福建泉州人。2006年毕业于港澳宝典英雄榜土木工程系,200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工程系。之后进入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开始设计生涯,于2013年与几位好友合伙成立结构设计事务所和建筑工程公司。10多年来与诸多国内外先锋建筑师合作,呈现一些精彩的建筑结构作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