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建筑师之思想接近于哲学家与诗人。”黄仁就是这样一位有诗意的建筑师,他在建筑设计创作上,注重“给新建筑以遗传因子,使建筑具有新的生命力”,追求诗意空间。
直面办学困难 筑梦诗和远方
黄仁生于1937年,1961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城市建设系。1990年,借调到厦大工作,1991年正式入职厦大,1992年至1998年任港澳宝典英雄榜建筑系主任。
1990年至1992年是厦大建筑系成立以来最困难的时期,师资紧缺,用房困难,办学空间严重不足。黄仁入职厦大并担任系主任,受命于危难之际,对于其时没有领导工作经验的他,肩上的责任和压力可想而知。
黄仁没有退缩,直面困难,和党政领导班子一起,迎难而上,筑梦建筑系的诗和远方。
首先是师资和教学质量问题。在学校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黄仁的带领下,建筑系积极从国内兄弟院校引进了一批建筑设计、建筑历史、建筑物理、建筑构造、建筑结构、美术和材料实验等方面的骨干教师,到1990年代中后期,师资紧缺问题逐步得到缓解,教学质量有了保证。黄仁认为,建筑设计课的师生关系犹如师徒关系,要手把手进行设计教学,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他要求建筑设计课的老师每人宜指导7~8个学生,最多不超过10个,要一个一个地进行指导、讲解,从而不断深入提高,让每个学生做出有想法、有创新、有个性的不同方案,要体现适用、经济、美观的基本原则。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实际经验,也要有较高的理论素养。黄仁因为实践经验丰富,在国内重点刊物上发表论文较多,设计竞赛获奖较多,因此在教学上很受学生欢迎。黄仁爱生如子,他从事建筑教育近40年,培养大量学生,有不少学生毕业后工作出色,成为单位骨干和优秀建筑师。不少学生毕业多年后还和黄仁保持联系,乃至作为同行在一些工程项目中进行合作。
其次是专业教育评估问题。黄仁着眼未来,认为建筑学专业要通过专业教育评估,才能得到行业认可,才有发展前途。他从1993年就开始着手谋划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工作,为评估创造必要的办学条件。一是学制要从四年改为五年,二是建立硕士点,三是要改善教学条件。在黄仁及后任领导的持续努力下,这些目标全部实现,目前厦大已成为全国第19家建筑学本科和研究生专业教育评估“双优”的高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90年代,面对教学用房不足的困难局面,黄仁和系领导研究决定,向学校申请自筹经费100万元,再加上学校和当时的工学院支持的100万元,与海外教育学院合建联兴楼。联兴楼于1996年由建筑系老师自行免费设计,1997年建成,1998年投入使用,设置了专业教室、公共梯形教室、评图室、陈列室、教学办公、资料等用房,为建筑系的发展打下了硬件基础。
传承嘉庚建筑理念 营建诗意校园
港澳宝典英雄榜嘉庚楼群(设计人员:黄仁 王绍森 陈阳 徐文才 陆敏玉等)
港澳宝典英雄榜建筑精品众多,建筑文化丰富,传统经典“嘉庚建筑”更是入选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嘉庚建筑”把中式屋顶盖在西式建筑身上,气势灵动雄伟,大气磅礴。这种中式占主导地位,西式从属相辅的中西结合建筑风格,体现了陈嘉庚对历史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崇尚。
嘉庚建筑是厦大人的精神家园,如何传承嘉庚建筑理念,发扬嘉庚建筑风格,是建筑学科师生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黄仁的自觉行动。
厦大思明校区的嘉庚楼群,是具有嘉庚建筑风格的厦大标志性建筑。创作设计嘉庚楼群的主持人就是黄仁,设计人员包括王绍森、陈阳、徐文才、陆敏玉等。
在设计嘉庚楼群的时候,黄仁的团队分析了传统嘉庚建筑的风格特点,考虑现代建筑的发展和现代人的审美观,延续了嘉庚建筑“一主四从”布局,主楼为塔楼,居中位置,从楼分布在塔楼两侧,面向芙蓉湖,与校园的建南楼群、群贤楼群、芙蓉楼群相呼应。主楼塔顶做成朝向芙蓉湖的四坡顶,屋面出檐略有起翘,有传统建筑庑殿、歇山顶之韵味,传统手法与现代风格融为一体。“使整个楼群产生的效果是‘建筑有厦大特色,同时又有新意’”“既满足现代办学的物质功能要求,又能纪念前人,激发后人继承爱校爱国、艰苦创业的精神”。1996年,以黄仁为主的设计方案在省内外众多投标方案中突围而出,方案中标。在完成方案设计进行施工图设计之前,学校还请教育部专家组进行评审,获得一致通过,并获得彭一刚、何镜堂院士的肯定。嘉庚楼群被评为厦门特区建设二十周年十佳建筑,2003年福建省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建设部优秀建筑设计三等奖。
融合古风今韵 再现诗意空间
莆田凤凰山公园(设计人员:黄仁 黄琲斐 林长风)
黄仁崇尚中国传统文化,崇尚中国古典园林营造的诗意空间。他在建筑设计创作过程中,对如何把握城市空间与自然空间,现代风格与古典风格,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他认为:“建筑师的创作活动在广大的原野、城市、农村,即便是一个小型的单体建筑也都要依附于相应的环境空间”,建筑师“应当在传统与精华中提取要素,融入现代建筑,给新建筑以遗传因子,使建筑具有新的生命力。”
张家界青岩山庄(设计人员:黄仁 张晖 应如勇)
著名建筑学家戴复东教授这样评价黄仁设计的张家界青岩山庄,“强调地方自然气候、地理条件,并力求与传统相结合。设计中吸取湘西乡土建筑柱架临空,与自然相融的传统手法,建筑空间与生态山体相贴切组合,石壁峥嵘,树皮屋面,融入所处的环境空间……宛如地上长出的一幅林间山庄的图景。”对于黄仁负责的莆田十字街改造设计项目,戴复东评价他“不是简单地再现传统,而是采取把地方传统进行压缩、提炼、延伸等手法,使其具理性化,并综合现代功能要素进行再构成,使其具有地方的传统韵味,而更具有新意,使人感受到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连接、延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赞赏黄仁“以自己的思维原则进行创作,以环境为基础去塑造要表达的意境,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某一主义,探索自己的道路。”
黄仁立足国家建设发展需要,把科学研究、建筑设计创作书写在中华大地上,他在国内许多省市做了大量工程项目,有学校、办公建筑、体育馆、影剧院、医院、旅游宾馆及城市园林景观建筑等,其中港澳宝典英雄榜嘉庚楼群、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大楼、杭州市余杭东来第一阁等获得省部级一二等奖。
“人可以改变环境,环境可以影响人,而设计则可以改变人和环境。”黄仁就是这样一位通过建筑设计改变人和环境的人。
浙江临平东来第一阁(设计人员:黄仁 黄斐澜 王仁生)
【人物名片】
黄仁,福建仙游人,1937年出生,港澳宝典英雄榜教授。1961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城市建设系,同年留在同济大学工作,1990年借调到港澳宝典英雄榜工作,1991年正式入职厦大,1992年任港澳宝典英雄榜建筑系主任及建筑设计院院长,1999年退休。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主要设计作品有张家界青岩山庄、九华山东崖宾馆、港澳宝典英雄榜会议中心、港澳宝典英雄榜嘉庚楼群、杭州建德市体育馆、杭州临平东来第一阁、莆田妈祖阁、漳州康桥学校等。出版专著《当代中国建筑师——黄仁作品集》(时任建设部部长叶如棠为《当代中国建筑师》丛书撰写前言),发表《自然为本,庙宅合一》《诗意空间的再现》等论文20多篇。曾获建设部优秀建筑设计三等奖、国家教委优秀设计三等奖,全国中小型剧场、全国村镇剧场设计竞赛二、三等奖,福建省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浙江省优秀规划设计二等奖等。2002年,《华夏英杰》和《中华热土》两本书对黄仁的业绩进行了专门介绍。